明人名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在唐朝的文学史上,有一位名叫李白的人,他以其豪放不羁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古风(大雅久不作)》中有一句名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这句话中的“大雅久不作”,意指那些曾经被人们推崇的高尚文艺已经长时间没有出现了;“吾衰竟谁陈?”则表达了一种对未来有所担忧的心情,即如果现有的文化艺术都失去了活力,那么将来还能有什么值得人们赞叹的地方?而“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则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情景,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落后的状态。
李白生活于唐代初年,这是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但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也能够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萧条。他在诗中提到了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等内容,这些都是战争与征服留下的遗迹。这些景象让人感到悲哀和愤慨,而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的情绪,则是对这种情况的一种抒发。
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人物或许会有不同的观点。但对于李白来说,无论是扬马激颓波还是开流荡无垠,都无法掩盖他内心深处对于传统文化兴衰的大悲悼。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这样的变化让人难以置信。而自从建安以来,一直到他的时代,每一次新政权建立,都似乎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最终却常常归于虚空。
然而,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也有幸运之星照耀着某些人才。在李白看来,只要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就可以期待有一天能够看到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这份坚信,是他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他用笔墨去记录历史,更是他精神追求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当李白写下最后一笔绝笔于获麟的时候,他一定也是怀抱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不过,我们今天回望过去,或许就能理解那位伟大的诗人为什么会这样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如果我们能像他们那样,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世界,让我们的灵魂永远悬挂在时间之河边,那么,即使是在最遥远的地方,我们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