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穆的寻根文学之旅
我,朱穆(100~163),字公叔,一字文元,是东汉南阳郡宛(今河南南阳市)人,也是丞相朱晖的孙子。我一生追求文学和政治理想,从早年举孝廉开始,逐步升迁为郎中、尚书侍郎,被誉为“兼资文武,海内奇士”。
在顺帝末年,我被大将军梁冀任命为典兵事,他对我倾心信赖。桓帝即位后,我担任侍御史,不久又转任议郎,与边韶、崔寔、曹寿等共同参与国史馆东观的《汉纪》修撰工作。我还专门撰写了《孝穆、崇二皇及顺烈皇后传》,以及增补了《外戚传》及《儒林传》的部分内容。
桓帝时期,他崇尚敦厚的品德,所以我写下了《崇厚论》,呼吁重视德行教化;同时,又创作了《绝交论》,强调交往应该以公正原则为准。在永兴元年的水灾与饥荒期间,我奉命出任冀州刺史,在当地严惩不法之徒,并因而受到朝廷宦官的嫉妒,最终被捕并罚作刑徒,但由于百姓上书声援,我得以释放归乡。
回家居住几年后,再次担任尚书,却仍然坚持直言不讳,对抗宦官权贵,但我的建议未被采纳,最终遭受排挤诋毁。我深感愤懑抑郁,最终于延熹六年去世,由朝廷赠予益州太守谥号“文忠先生”。尽管只留下一首诗——《与刘伯宗绝交诗》—但我的文学才能得到了蔡邕等人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