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中行朱穆的故事
我,朱穆(100~163),公孙一字文元,东汉南阳郡宛(今河南南阳市)人,丞相朱晖之孙。初举孝廉。顺帝末,大将军梁冀使典兵事。我任侍御史时,对于当时社会的浇薄不满,便作了《崇厚论》、《绝交论》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永兴初,我被派为冀州刺史,在那里,我起到了缓解灾民困难、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然而,因为触犯了朝廷中的宦官权贵,我被罚作刑徒。在监狱里,我感受到了深深的不公和悲愤,但最终因百姓上书鸣不平而得释放。
回乡后数年,我再次出任尚书,并继续我的改革努力,上书请求除去宦官,但这项要求未能得到实施。我对此感到极度忧愤,最终在延熹六年(163年)因疾病去世,被赠予益州太守谥号“文忠先生”。
我一生追求学问,沉思好学,从未有过分的心浮气躁或是忘记自身的人格。在50岁那一年,即便是在武当山隐居教授经传的时候,也依然有人称赞我的严谨和专注。此外,当年的同郡隐士赵康奉也曾向我请教,这让我感到非常荣幸。
人们评价我为耿直有韬略,在20岁就能举孝廉,一路升至郎中、尚书侍郎,被誉为“兼资文武,海内奇士”。桓帝即位后,我又担任侍御史,并参与撰修《汉纪》,增补《外戚传》及《儒林传》,展现了我的才华与贡献。
桓帝崇尚敦厚,所以我写下《崇厚论》,呼吁重视德行教化;同时,又通过《绝交论》倡导以公待人。这两篇文章都反映出了我对于时代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尽管如此,在水灾和饥荒发生之后,即使在严苛环境中保持清正廉洁,也无法避免遭遇政治斗争中的挫折。当时期更替,那些掌握权力的人们往往更加强硬,而那些渴望变革的人则更加孤立无援。我虽不能改变命运,却始终坚持己见,不屈服于压力之下,最终因长期积怨而导致健康恶化,最惨烈地结束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