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水牛背后的财富传奇创业真实故事从一件物品开始
他曾经是一个贫困的村民,丧父后,他不得不从小就开始在学校里做生意来赚取学费。1996年,他毕业于昆明的一所大学后,放弃了国有单位的工作,在昆明摆起了地摊。他一次偶然的进货经历改变了他的命运。
1998年9月,他到中缅边境的瑞丽市进货,那时,当地老百姓向他兜售一种傣家特产——牛干巴。这是一种使用5到8岁公水牛腿肉制成、经过腌制和炭火烘烤后的食品,口感筋道可口。廖世明决定立即动身到云南德宏进货,这批两万元的牛干巴卖出快3个月,只亏损了一些开支。
第二次进货时,他注意到了敲制牛干巴的手工艺,并将这个过程搬到了店面现场进行。在那里顾客可以亲手锤上两下,看看产品如何变软,有的人还忍不住要亲手锤上两下。这一展示傣族特色销售方式大获成功,从此每个月都能卖出价值1.5万元以上的牛干巴。
随着时间的推移,廖世明想出了一个创意:结合傣族歌舞表演和竞猜活动,将傣族牛干巴作为奖品,这一举措进一步提升了产品销量。他在昆明及周边城市相继开设了26家专卖店,每家虽然面积小但选址繁华人气旺盛。
2007年,廖世明一年销售收入达到了2000万元。此外,他还建立了自己的加工厂,并增加了酸角糕等傣族特产与牛干巴搭配销售,使生意越发红火。公水牛成了“金疙瘩”。
2008年,一对陌生人以2万元买走了一头公水牛,以此为斗牛用的消息传来。“这个斗牛也是我们的无意之财”,廖世明笑着说。不过尽管刚开始只是六头斗牛,但未来发展起来他的产值能提高三倍左右。现在他靠加工公水猪,每年的销售收入已达到3000多万元。从十年前那个穷得连零食也舍不得买的小男孩,如今已经邀请着更宽广财富之路前行。而这一切,都源自那只引发奇缘的公水 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