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后主为何被称为井底皇帝
陈后主为何被称为“井底皇帝”?陈后主,即陈叔宝,陈宣帝陈顼的长子,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一生共在位7年,他在位期间大兴土木,疏于朝政,整天纵情声色、花天酒地,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陈国的国力也逐渐走向衰落。据《南史·卷十·陈本纪下·第十》记载:后主愈骄,不虞外难,荒于酒色,不恤政事。此外,陈后主还喜好文学,经常与才色兼备、精通诗词的妃嫔们、宫女们以及朝中文臣们混在一起,对酒畅饮,吟诗赋词,往往都是通宵达旦,把国事抛之脑后,不闻不问。陈后主在诗词方面有着颇高的造诣,最具代表作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其中《玉树后庭花》成为着名的之音)。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派儿子杨广南下攻陈,而此时的陈后主还深居高阁之内,尽情享乐,朝廷上下也没有人在意。随着隋朝大军的不断深入,陈国的州郡相续失守,陈后主依然带着朝臣们奏乐饮酒,对外面的战事置若罔闻。等到隋军兵临城下,直捣陈国首都建康(今南京)之时,很多大臣和士兵们都纷纷逃亡,陈后主这时才惊慌起来,急忙带着妃嫔躲到了景阳殿后院中的一口枯井里避难。不久,有隋军士兵们发现了景阳殿后院有一口枯井,于是向井里窥视,并大声喊叫,陈后主没有应答。士兵们打算向井里扔石头,井中人吓得呼喊起来。紧接着,士兵们向井中抛下绳索拉人,顿觉非常沉重,等到把人拉上来时,才惊奇地发现,原来是陈后主、张丽华和孔贵嫔三人同绳而上。隋文帝得知后十分惊讶。据《南史·卷十·陈本纪下·第十》记载:既而军人窥井而呼之,后主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人三人同乘而上。隋文帝闻之大惊。后来,陈后主投降隋朝后,隋朝的官员们还经常拿他藏匿于井的这个事情嘲笑他,称他为“井底皇帝”。(随着世代流传,后人也习惯地称陈后主为“井底皇帝”。)陈后主降隋的16年后(也就是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在洛阳城病逝,享年52岁,隋朝追赠他为大将军、长城县公,谥号为炀,葬于洛阳北邙山。(陈令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