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忆东阳关战役全班15人死守3天

  • 历史
  • 2024年11月26日
  • “我没有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还能活着看到战友。”11日上午,陈海才在成都巴蜀抗战研究会志愿者的帮助下,来到成都,与另一名健在的47军老兵郑维邦见了面。回忆起当年热血抗战的往事,两位老战士无尽感慨。 战友相见 数不完的老伤痕 经历战场的血雨考验,经历时光的无情流逝,两名川军战士自己都不敢相信,在有生之年能够重新坐在一起。 11日,在成都新都,97岁的陈海才、96岁的郑维邦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老兵忆东阳关战役全班15人死守3天

“我没有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还能活着看到战友。”11日上午,陈海才在成都巴蜀抗战研究会志愿者的帮助下,来到成都,与另一名健在的47军老兵郑维邦见了面。回忆起当年热血抗战的往事,两位老战士无尽感慨。 战友相见 数不完的老伤痕 经历战场的血雨考验,经历时光的无情流逝,两名川军战士自己都不敢相信,在有生之年能够重新坐在一起。 11日,在成都新都,97岁的陈海才、96岁的郑维邦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年的年轻战士如今早已满面沧桑,头发花白。他们于1937年出川,驻守山西东阳关对抗日寇入侵。 尽管天公不作美,天还淅淅沥沥的下着阴雨,但仍然难掩两位老兵的热情与激动。一见面,两位老人便紧紧地拉住了对方布满皱褶的手,像久违的亲人很自然地就拉起了“家常”。 “在山西我不小心踩到地雷,右脚4个脚趾被炸断了。”郑维邦脱下鞋子,指着脚趾说。“我的伤口也不少,你看,在运城我的大腿根部被炸了个洞,下巴现在都有疤。”陈海才笑着说,当兵受点伤不算什么,“疤痕就是我们的勋章!” 共话当年 一个班就剩几人 同样步行赶到陕西、同样坐火车进入山西奔赴黎城县东阳关一线,两位老人越说越激动。() 陈海才1916年出生在仪陇,1934年便当兵入伍。由于当时生活拮据,他在生活比较丰裕的地主家找了一份活儿干,每天帮地主背养孩子。后来听说在招兵,几经辗转,他来到了成都,加入了李家钰的部队。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李家钰领着部队参加抗日,与军队随行的就有陈海才,当时他的年龄只有21岁。 “当时班里一共有15人,死守东阳关三天,就剩下包括我在内不到3人。”陈海才说。 陈海才的部队是为了去解救太原,后来他们被安排驻扎在了东阳关。在东阳关,他们便与日本军队发生了正面交战。原本想借助东阳关“V”字形的地理位置优势,但没有想到日军部队是直接从日本调动过来的精锐。无论从武器装备,还是后勤补给都比川军有优势。“我们本来是打得赢他们的,但他们武器太好了。”陈海才说,日军的一个炮弹下来,整个山头的草都被烧光了,士兵的衣服裤子也都被烧烂了。最后,一个班15人,打完东阳关战役就剩下了两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