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是干啥用的
齐长城是干什么用的?每次在山东大地行走,看到在山间曲折蜿蜒的齐长城,我的脑子里就会冒出这个问题。 长城是一种防御性工程,按理说是弱小的国家才会修筑长城,抵御强敌。可是齐国是春秋战国时的强国啊……在莱芜,在济南,在淄博,在潍坊,我去过很多齐长城遗留下的残垣断壁,踏着那些青石和泥土筑起的高墙,常常觉得思绪接通了遥远的历史。 齐长城东到大海,西到济南,是齐国和鲁国的一个分界线。它把齐鲁划分为两个文化特色鲜明的区域。历史,为什么在这里划出一个齐长城?我的好奇心被激发,于是,开始拼接历史的地图,齐长城模糊的身影渐渐清晰起来。 齐长城的功用,即使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在不断变化、转移和完善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主要功能,还是用于战争和防御。 我发现,齐长城是在齐桓公时开始修建的,这一时期齐国极为辉煌。桓公启用管仲为相,进行多方面改革,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桓公也成为天下诸侯的盟主,他修筑长城是吃饱了撑的? 在青岛一条以出售文化产品为主的街道,我花28块钱买了一本《齐国史》,出版于1992年,书已发黄。我从中寻找到一些历史背景。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王室逐渐衰落,齐国崛起于东方。但南部强大的晋国却一直是齐国的心病,时时令其不安,其他诸子国也纷争不断,战事颇繁,对齐国形成威胁。从地理方面看,齐国在泰沂山脉以北,北面的大海不必防范,西、北有黄河作为天然屏障,可谓易守难攻,只有南面有出入泰山的陆地大道,直通鲁、楚等国,是需要重点防范的要塞。 齐桓公虽然强大,但也有自己的心病,他多次奉周王之命,讨伐楚、晋等国,先后灭掉了30多个国家,9次会诸侯。公元前651年,他在蔡丘大会诸侯,成为霸主。军队频繁出国,造成国家内部的军力空虚。因此,齐国利用天然屏障修筑长城,是一种积极的防御,也和齐国开放进取的泱泱大国风格不相违背。 这一时期,齐长城在修筑形式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修建了防门。春秋时各国主要用战车作战,齐国就是“千乘之国”,济青高速公路边的殉马坑就是这一事实的写照。只要挡住战车,就能达到有效防御的目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防门和高山共同组成了一道防御敌车兵的长城。 在纷乱的历史资料中,我发现还有一条线索非常明晰:齐长城还是一条经济线。在桓公小白时期,它有着防止走私食盐的功能。无论是历史传说,还是考古发现,都说明山东人的老祖宗东夷人是盐的发明者。一个名叫夙沙的部落首领,在5000年前就“煮海为盐”。有人说他在胶州湾一带生存,也有人说,《周礼·天官》中的“盐人”,掌百事所需之盐,盐人以奄二人为之。而奄则是源于寿光的伯益之赢姓后裔。从北辛文化始,一直到夏商时期,寿光一带先民开始制造海盐,并形成了大规模海盐作坊。考古发现证明,大量煮盐工具盔形器至今遍布寿光全境,以寿光为代表的山东海盐产区,占全国总产量的1/3以上。 齐桓公能够“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盐的作用不可小觑。管仲为相,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确立了国家统制盐业的管理模式,私人可以生产,国家收购,进行垄断性专卖。为防止生产过剩导致价格下降,还严格规定百姓煮盐时间,只允许在农闲时进行,每年10月至正月4个月为官煮时间。这样一来,盐价大涨,齐国派官商以高出往常40倍的价格,将盐运往别国,谋取暴利,由此建立起国家强大的物质基础。 可以赚取高额利润,走私私盐的情况自然少量存在。为了最大限度地限制民盐走私,齐长城的修筑也显得十分必要了。但这只是齐长城的一个辅助功能。其主要功能还是用于防御和战争,而且越往后发展,这种特征越明显。 齐桓公之后,齐灵公、齐威王又不断将长城沿泰沂山脉向东增修,至齐宣王时已修至东海。《史记·六国年表》显王十八年中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缘河经泰山千余里,东至琅琊台入海。”《史记·竹书纪年》中又有“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今平阴),千余里,以备楚”的说法。“以备楚”,目的很明确,就是防备楚国。楚国于公元前445年灭了位于安丘东北的杞国,14年后灭了莒国,公元前256年灭掉了鲁国,成为战国初期和中期齐国的主要威胁。齐国修建了齐长城东段和中段。 春秋末期至齐威王时期,步兵和骑兵的数量越来越多,不通过防门即可进入,齐国用青石或黄土筑成关门和墙,作为永久防御工程;战国中末期,步兵成为战争的中心,迫使齐国修筑“山岭之上”的长墙,以防步、骑兵的入侵,所以,到齐宣王时才修完了联结大小关的山岭之上的长城墙,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城。 齐长城在崇山峻岭之中,史料的记载又寥寥数语,外人难以看清其真面目。近几年,很多人自发组成考察队,对齐长城进行多角度考察,其占主导地位的军事功能越来越被外界认可: 第一,齐长城主要由关、烽火台、团城和墙四种建筑形式组成。关全部建在山口要道上;烽火台则建在大关的山顶,用以传递敌情;团城是建在关两侧高山顶上的石围墙塞,用以屯兵和观察敌情。城墙的位置一般是建在随山升降的分水岭南侧的斜坡上。第二,齐长城的地势一般是南低北高。因为南面低,来犯的敌人需要向上进攻,非常困难,起到防御作用。北面高则可以居高临下,易于防守。第三,现在残存的城墙不算很高,但在当年,城墙应该是很高大的。在诸城东部上崔家沟村附近,有一段齐长城,用当地的黄土夯筑而成,质地坚硬,现存高3至4米、底宽15至20米;在莱芜穆陵关西大岘山上,坍塌后的齐长城遗址底宽达15米,高5米……这些都说明了当年齐长城的风貌。(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