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书屋创业故事人物篇
在中国传媒大学北校区第一食堂东门口,从一排大落地窗外可以看到无数本书籍的封面图案。这里就是传媒大学2004届毕业生李宁经营了一年的书屋。记者到的时候,几个师傅正在安装一个新书架。李宁告诉记者,根据市场需求,他要增加一些专业书籍。
首先要到工商局注册,然后到文化局办理文化经营许可证,还要到新闻出版署考取一个从业资格证,之后要拿着店面所在房屋的产权证和上述证件,到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等等,最后就是到国税、地税等部门办理相关事宜。
1.机会:自己把握
大四下学期有一段时间李宁找了家IT公司实习,但感觉特别枯燥,因为有考研的想法,但又不想管家里要钱,所以决定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谋求发展。而就个性而言,李宁说他是向往自由的,所以就产生了想自己独立创业的想法。毕业前摆过旧书地摊的同学告诉李宁,卖旧书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上1000元,这些反馈信息让李宁开书店的想法渐渐有了雏形。他经过一番考察后发现学校里缺少针对学生的打折书店,而且自己刚毕业,对于书的情感比较深相对其他行业而言做书店入行也会比较快。当记者问及当时是否考虑失败时,他笑着说:“当时的心理是出奇平静,没有什么也没想到就做了。”
2.资金:借来主义
李宁开店用的资金都是从老师和同学手里借来的,当时筹集了大约2万元的大本钱,就把这个店开起来了。因为是租用学校的地方,每个月还需要交1500元的小费,一年按10个月计算。在进货的时候他非常谨慎,因为专业书籍必须现款现结。
3.经营策略:打折
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光顾,他将目标锁定在校内学生,因此所有买进来的专业和社科类图书都打上8至9折,有时候甚至达到5折,这样的价格对于还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人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4.成果:半年还本
开学几周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每天能赚1000元左右,而淡季则能赚500元左右去年底,在挣到的钱中已全部偿还给老师们和朋友们借贷给他的那笔小额贷款,并且又开始投入新的资金购买更多种类与更新老旧库存现在每星期只需进两次货物,每星期总共花费4000多元左右。这座小型图書馆每周客流量占据学校学生人数六分之一至八分之一之间。
5.困难:总会有的
尽管如此,现在限制他们发展最大的因素还是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他们为了扩展产品线,又不得不再次向老师或朋友借款。此外,在经营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的另一点是在品种选择上缺乏低价点但质量高的地专业读物,使得一些消费者只能选择更贵价位的一些选项。一年之中,只进行了一次宣传活动,即为第一次营业日,其余时间都未再进行过宣传活动。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计划重新加强宣传工作以提升知名度并吸引更多潜在客户。
6.如何办登记(开设必备)
北京市曾发布《关于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问题通知》,这一通知依然有效,将为大学生的个人创业提供优惠政策除国家禁止开展业务范围之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运营起一年免收登记费用及管理费用。但此优惠仅限于申请成为个人企业户,不适用于企业户。此外北京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以及招商银行表示目前尚未推出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特定创业政策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高校毕业生申请设立个体企业应当携带普通高等教育院校颁发的大纲、身份证明文件以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签发《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应届(非应届)就业报到证》或者《全国研究生就业报到证》前往登记机关核实无误后依法处理注册手续并注明报到日期及印章返回原持有人;注明“高校毕业生”字样,并享受免缴收费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