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果喜从果子熟了到创业故事案例 1500字的成功启示
在那个充满希望的年代,张果喜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名字背后藏着一个故事——"果子熟了,大家都喜欢"。这个名字就像他本人一样,在余江县耳熟能详。1952年出生的他,不仅谈吐痛快、幽默风趣,而且步态得体,一副潇洒自如的模样,让人联想到古代名将樊哙。
然而,这个小镇虽然曾因主席专门写诗赞扬而闻名遐迩,却一直未能摆脱贫困的阴影。在这里,张果喜经历了童年的磨难,他两岁时失去了母亲,随后读完小学,就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只能离开初中,只能成为15岁的小木工学徒。
五年后,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木工,并担任木工车间主任,但当厂区因为管理不善开始倒闭时,张果喜被任命为厂长。他面临着21名职工和他们近百口人的吃饭问题,以及重达2.4万元的债务。第一次发放工资那天,他们甚至连分钱也没有。当父亲同意卖掉家里的房产以筹集资金时,那房子已经是土地改革后的 redistribution 项目,是祖孙三代共享的地方。
尽管如此,小镇上的血吸虫已被消灭,但"穷神"却依旧盘旋。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人能够轻易摆脱贫困。张果喜决定闯进上海,以找到更大的机遇。他带着200元钱和几位伙伴来到了这个繁华都市,每个人都紧握50元装作手中的“巨款”,躲避街头强盗。在第一百货公司屋檐下打盹儿,他们偶然发现了一处九江路上的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这里仿佛是一种回家的感觉,也增添了一丝希望。
在那里,他看上了樟木雕花套箱,每个套箱都是精心制作出的艺术品,当听到每件套箱收购价300元时,如同从天而降的一笔财富!他决定接下这一批订单,与接待员签订合同,而他的名字与1.5万元巨款紧密相连。这次机会让他意识到,要做出这样的精细活计,还需要学习更多技巧,因此先去上海艺术雕刻厂学习了一周,然后回到余江,将看到的一切记载在心底,用废纸堆中的图样教会全厂职工如何雕刻。一夜之间,全厂碎料清理干净,每个人各得一堆,让大家照着样品练习雕刻。
随后的东阳之旅以及请老师傅来教,都使得他们独特风格的云龙套箱震惊1974年广交会。而这一次成功,让张果喜坚定了自己要走向艺术雕刻领域的事业。他给每位雕刻师发放画笔画板,对他们进行素描评分,并鼓励外出接受美术熏陶,使产品更加多彩纷呈。
十数年过去,在1979年的秋季,再次踏入上海的大舞台上,他发现了比之前更高档次的佛龛——专供日本市场。这项高端商品虽贵但用料少,是真正意义上的摇钱树。但它对质量要求极高,即便有微小瑕疵,也无法组装成完整作品。最终,他们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不仅创造了100万日元以上的外汇收入,更是在国际市场上稳固了自己的地位。而对于产品质量的问题,无论何种挑战,张果喜总是坚持严格标准,因为一个错误可能导致整个品牌声誉受损,而这对于一个试图改变命运的人来说,是无可牺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