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风采杨亿的诗行飞扬
杨亿,字大年,建宁州浦城人。七岁能文,十岁能赋诗。十一岁时,在京城即兴赋诗《喜朝京阙》,太宗甚为赏异。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赐进士及第,历任著作佐郎、知制诰。真宗时,为翰林学士、户部郎中,文格雄健,才思敏捷。
在史馆修书时,与刘筠、钱惟演等人唱和,将唱和诗编为《西昆酬唱集》。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中说,他们写诗的目的是“在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以此类推他们的题材范围必然是比较狭隘的,全集70个诗题,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借古喻今的怀古脉史诗;二是描摹物态的咏物诗;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生活内容的闲适诗。
他的文学成就尤长于典章制度,有参预修《太宗实录》,主修《册府元龟》的丰功伟绩。在他身上显示了宋代士人的气质人品,他咏史之意,以及他的咏物、咏怀之中的个人感怀,可称盛世哀音。他对后来的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新运动提供了经验与教训,是宋诗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杨亿又以骈文名世,其著作多佚今存有《武夷新集》20卷、《杨文公谈苑》15卷记述平生见闻原书已佚,但在其他文献中尚存100多条资料。而关于他的轶事,如告诫学生避免套用方言俗语,又如与同事们嬉戏做对子,都展现了他聪慧机智的一面。此外,他性耿介,对客谈笑挥毫不辍,为「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被后来者誉为“巧中犹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来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