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亿刘禅的智慧传承者
杨亿:文风雄健,才思敏捷的智者
杨亿(974年—1020年),字大年,建宁州浦城人。自小聪慧过人,七岁能文,十岁能赋诗。他十一岁时,在京城即兴赋诗《喜朝京阙》,展现出“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的志向,这份忠诚和远见深得太宗赏识。
淳化三年(992年)被赐进士及第后,他历任著作佐郎、知制诰。真宗时期,他担任翰林学士、户部郎中,并主修《册府元龟》。他的文学成就尤其在典章制度方面表现突出。在史馆修书期间,与钱惟演、刘筠等人唱和,将这些诗编为《西昆酬唱集》。
杨亿的诗歌重视雕琢用典,对声律有精湛的掌握,被称为“西昆体”,对宋初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赞誉他:“巧中犹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来不觉。”他的作品与探索,为北宋诗新运动提供了经验与教训,是宋代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除了文学创作之外,杨亿还以骈文闻名,有多部著作流传至今,如《武夷新集》、《杨文公谈苑》等。在这些作品中,他记录了平生见闻,有价值作为文学史料。此外,还留下了一些轶事,如改正自己的奏章中的错误,以及在寇准面前展示自己高超的对子技艺,这些都显示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独立的人格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