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案例张果喜的果实成长熟透了大家都爱
在那个充满希望的年代,张果喜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名字背后隐藏着一个故事:当果子熟透了,每个人都会喜欢它。在余江县提到张果喜,那是无人不知的。他说起话来痛快、幽默,有时甚至让人联想到了樊哙那样的粗豪与精细。
余江县曾经因主席专门写诗而闻名,但尽管他们用几年的时间消灭了为害数百年的血吸虫,却花费了更多时间和努力也未能完全摆脱“穷神”的困扰。
张果喜在贫困中度过了童年,他两岁失去母亲,读完小学之后,文化大革命爆发,他刚升初中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书可读。15岁的他只好进入邓家埠农具修造社当学徒,成为了一名木工,并且很快就担任了木工车间主任。
然而,这个厂因为经营管理不善,最终濒临倒闭。张果喜被任命为厂长,但面对一笔沉重的债务和饱受挣扎的职工们,他必须找到解决之道。当第一次发放工资的时候,因为资金不足,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钱包空空如也。
为了给职工们提供工作机会,张果喜决定另寻出路。他选择上海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在那里或许能找到适合他们做活计的地方。他带着伙伴们,一共四个人,以及200元钱的旅途基金,从余江县踏上了前往上海的大道。在上海,他们找到了九江路上的一个进出口公司,那里陈列着各种样品,其中有一种樟木雕花套箱深深吸引了他。那是一种由几个大小不同的盒子组合而成,每个盒子都是独立制作并且天衣无缝;它们堆叠起来,如同龙凤梅竹一般精美,每件套箱收购价高达300元,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经过学习和准备,他们成功完成了50套樟木雕花套箱合同,为每位雕刻师提供画笔和画板,让他们每天练习绘制素描,并根据其作品进行评分。这次合作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使得云龙套箱在1974年的广交会上轰动一时。
随后的几年里,张果喜多次闯入上海,与他的团队不断探索新的商机。在一次又一次挑战中,他发现自己对艺术有越来越深厚的理解,并开始将这种洞察力应用到自己的企业管理中。他鼓励员工外出旅行,以便接受更广阔世界观念的熏陶,使产品更加五彩斑斓、多样化。
最终,在1981年,当他创造性地推出了高端佛龛时,其外汇收入超过156万日元,将他的企业打造成国际市场上的领先者。对于产品质量,他要求极其严格,即使是微小错误,也不能容忍。一旦发现问题,无论成本如何,都要及时解决,以保护公司形象。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个简单却充满希望的话语:“当fruit ripe, everyone loves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