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小本创业真实案例记录枝头生财路
在山东郯城樊埝村,农民们以前将树枝砍下,只能用来烧火,但近年来,这些树枝不仅有人收购,而且价格一年比一年高。这里的农民年收入多少,就看他们的这些树枝能卖多少。
究竟什么样的树枝能决定一个农民家庭的年收入呢?
2006年腊月,山东郯城县樊埝村家家户户正忙着购买杨树,但他们不要树干,买回的是那些价值连城的枝杈。村民黄福兰家堆满了这些珍贵的资源,“这个是刚刮完皮的,南边的是昨天,前天送来的,这昨晚上又送来了。”据她介绍,在三四年前,这些东西根本没人要,全当柴烧了,可如今这棵生财之木不怕买得多,就怕买不到。
据村民们所说,这棵生财之木买得多少决定着一年的收入,而随着全村人都在用这棵生财之木,它们的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了。“今年价钱高,每年的增长都是0.17元、0.18元,一直到0.17元,现在就两角多一斤。”黄福兰说着,因为全村人都在用这棵生财之木。价钱高也得买,你不抓紧,就没有活干了。
那么,这棵生财之木到底要干什么用呢?
原来,他们将这些杨树截成段后,用手感旋出各种各样的小部件,然后对它们进行组装。在樊埝村里,他们把这种小部件组装出的玩具叫做“旋转玩具”,旋转玩具一般在过年或庙会集市上出售,有护身避邪的寓意。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塑料玩具市场风行,“旋转玩具”逐渐从人们记忆中消失。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外贸商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静。他需要500个木制日本娃娃,每个加工费6元。这对于过去一个最多能赚块儿八毛钱的小本创业者来说,是块肥肉,可整个社区却没人敢接活,因为日本娃娃谁也没做过。
暗地里,一位名叫樊继美的人却想吃这块肥肉。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一个星期,用他3O多年的经验,把日本娃娃做得像模像样。订单不仅顺利完成,还让老樊获得了一份额外的心眼,他想,如果这些东西可以卖给国外,那么国内肯定也有市场。
于是,他一口气做3000个日本娃娃拿到市场去卖。但结果令人沮丧:每个日本娃娱成了他的心病,无论如何都卖不出去,最终他发现中国人的审美偏好与此不同,所以他开始改变策略,将红色加以改造,并且增加吊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在旅游景点销售时非常受欢迎。他根据这个原型创新的几十个品种,每个都卖出了几十元的高价。
传统产品结合时尚元素变得好卖,让尝到了甜头老樊盯上了传统产品开发上的创新机会。在樊埝村生产木制陀螺是一项必备任务,每年的生产量达到一两百万只。一次偶然间发现塑料陀螺售价12至15元,而自己制作的一般售价为0.1至0.2元之间,使他意识到如果能够加入声光电功能,将有几十倍利润空间。这使老樊再次尝试创新思路,把陀螺设计成带有声光电功能,比如“会唱歌的小姑娘”,“哪吒火轮”,“旋彩,我们给它起名叫作‘满天星斗’”。现在这些陀螺远销浙江、广东、青岛等地,不断通过网络拍照和下单,从而拓宽销售渠道和范围。
记者采访时遇到了急切往家的樊森,他央求先卖给别人才 sells to him first, so he can use them first.
由于一次偶然机会,即朋友嘱托购买石磨给移居山东的一个朋友,让其带走并展示古代生活方式,因此导致一种新思路产生:通过缩小兵马俑模型作为旅游纪念品。当友情不断返回购买模型时,巴森发现该产品仍未被发掘。此举促使他进一步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地方,如以石磨为主题的手工艺品等,并最终成功开辟了一条新的经济途径,为许多家庭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其中包括一些向北京等大城市进货的大型批发商。而现在,小本创业者的生活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靠着创新产品,使原本即将消失的事物重燃热度,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枝头生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