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娃凭着那股傻劲儿从编竹筐到开西餐厅逆袭创业故事
我叫Peter,大家都这么称呼我。我的故事,你会发现“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名言的真实意义。在1981年出生,我原名叫罗宗华,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却能在繁华都市中营造出南美风情;一位手上长过老茧的竹编好手,却能为异国他乡寻觅乡味的老外烹饪出正宗西餐。
生活上,我保持着一些农家气息:24岁结婚,26岁得子,比城里人早了几年。我住房要租,交通靠走,与高级打工仔有些相似。“生活就是这样,没有想过那些奢靡的享受。”我的日子朴实、简单,为人正直、热情。
事业上,我超越了田野和烦躁都市,那股“洋”味脱俗而真诚:The Tex-mex Burrito、大使塔可卡尔邦、塔可、法嘿塔(菜名)在我手中玩得有张有度,从不为川人改良口味,只为了那股正宗地道的“西洋”味;句句字正腔圆的英语,让人难以分辨出我是位初一辍学的农家小伙儿,与老外对话宛若同乡般亲热。
偶然,他小心翼翼问道:“你是否觉得我说话结结巴巴?”记者答:“你说英文可比中文要流利很多。”他微微一笑,黯然低头说:“我老婆也这样说的……”
对于成功,我的解释很简单,只是“天时、地利、人和”。或许我还不明白,现在社会已经不再是富贵世袭时代,是一个平民时代,是一个智者真者时代,更是英雄出少年的时代。从这一点来讲,他那傻傻地、一笑验证了这个时代的新定义。
怎知艰苦岁月,在与Peter交谈中,他虽有时语句断断续续,但交流不算流畅,有时也给出一些经典的人生感悟。“如果你一直从事着扫地工作,长年如一日,你就不会觉得扫地有多艰苦了。只有有了变化,回味过去才知道那段时光是艰苦的。”
12岁辍学编竹筐卖钱
“我来自资阳,我只念到初一便辍学了,与父母一起劳动,最主要的是做竹子加工。”Peter家在资阳农村,我们家境贫寒,当读到初中一年级后,就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当时Peter才12岁,看望父母去却不足年龄,而像父母一样务农的话辛苦又赚不到钱,所以头脑灵活的小伙子就注意身边哪些邻居过得比较好,他们做的是什么。不久,就注意到编豆瓣筐卖可以赚钱,所以偷偷去看别人编筐学习两月后终于摸索出了第一个豆瓣筐,然后卖掉赚到了第一笔钱。这是我家的起色,全家人的收入都增加起来,当地人们都称我们为能干,一家人走上了康庄大道。我曾一度计划成为个好竹匠,这样生活就会更好些。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开始渴望更多...
借来50元闯荡成都
“我非常‘气’父母,不争气为什么总是在同乡们之下穷困。”拿到身份证后离开家庭,以借来的50元来到成都。1996年起,我开始了一份打工仔生涯,如今,每当回首往昔,都感到一种满足感,但身体却无力应对每天洗碗站十几个小时的地狱般工作,每月包吃包住净收入200元。那时候,每次想到改变自己的命运,都有一种渴望让自己摆脱这种状态的心理力量...
际遇命中的恩师
1997年的某个春夜,在成大的西餐厅厨房里,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西餐世界。那是一间小小而神秘的地方,它承载着异域风情与未知挑战。我被介绍进厨房帮忙,那里的环境让我既迷茫又兴奋。在这里,不再是熟悉的大锅炉冒烟,小碗大碗堆积如山,而是一排排整齐的地铁大小调料箱,被不同烤箱和微波炉所代替...
Mary助其学习西餐
Mary是一个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在成都是外籍教师,她常客于此间的小西餐厅。她总是在厨房帮助忙碌,或指导主厨学习新菜,或教授员工英语。她的热心让我们这些普通员工深受鼓舞,她用她的爱心教会我们更多关于食物与文化之间联系的事项。而她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尝试就没有成功”,这成了我们的座右铭,也激励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