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寻隐者不遇

  • 古诗
  • 2024年12月30日
  • 我,苏辙(1039年-1112年),汉族,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作为苏轼之弟,我常被称为“小苏”。在文学创作上,我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我的才华并未能及得上兄长的卓越。在散文领域上的成就,如兄长所言,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 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我们均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曾任翰林学士

苏辙寻隐者不遇

我,苏辙(1039年-1112年),汉族,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作为苏轼之弟,我常被称为“小苏”。在文学创作上,我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我的才华并未能及得上兄长的卓越。在散文领域上的成就,如兄长所言,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

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我们均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为著名的散文家和政治人物。哲宗元祐年间,我参与了治河争论,并成为第三次回河的主要反对者。

我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并且与兄长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而返里服孝。嘉佑六年(1061),又与兄长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五年(1072),我出任河南推官。元丰八年(1085),旧党当政,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再升为起居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最终在崇宁三年(1104)定居颍川过田园隐居生活,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和默坐参禅为事。我去世于1112年的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并谥文定。

在我的活动时间线上,可以看到:

嘉祐六年与兄长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兄长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三年,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在此期间,还有其他重要事件,比如熙宁五年的出使契丹,以及哲宗元祐四年的权吏部尚书等经历。

绍圣元一年,被贬官出知汝州,再贬至筠州别驾、雷州安置,最终到循州。此后,我一直坚持自己的立场,即主张维持黄河北流,不支持回东流的政策。在一次次的争论之后,我最终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这段经历对于我的个人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我深刻体会到政治斗争中的艰辛和不易。而在文学创作方面,无论是古文写作还是诗歌创作,都展现出了我独特而深邃的情感世界和敏锐洞察力。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是对历史的一种纪念,也是一种精神传承。

猜你喜欢